1、安全教育
自闭症孩子干预的重中之重,开展任何活动的底线就是安全第一。
比如:
- 防止意外伤害
- 预防火灾、烧伤
- 预防触电
- 预防溺水
- 预防高处坠落
- 预防走失
- 预防交通事故
- 防止误食
- ....
2、闲暇技能
闲暇技能指在不学习、不工作的时间里,使用适当的行为方式度过闲暇时光的能力,即会休息的能力。
大部分谱系家长会有这样的体会,孩子一旦闲下来或无人陪伴时,往往会出现很多让大家头疼甚至无法忍受的行为。
具体步骤参考如下:
1)一对一教会孩子如何正确进行活动;
2)逐步消退辅助,让孩子学会在有人陪伴下独立完成活动;
3)赋予孩子的行为社会性,让孩子学会自我独立地安排和开展闲暇活动。
技能培养时,可以创造机会让孩子尽可能尝试不同的活动,如果孩子对任何事物都毫无兴趣,那么最需要学会的就是呆着。
3、生活自理技能
比如:
自我照料(最基本,如吃喝拉撒睡,穿衣、梳洗等);
居家生活技能(如做饭、拖地、洗碗、洗衣服晾衣服、倒垃圾等);
社区生活技能(如独立上班上学、外出散步、到邻居或亲戚家串门、购物、交水电煤气费、去银行邮局医院等),这个是终极目标,可能绝大多数自闭症孩子无法达到此目标,这也无所谓,可以作为努力的方向。
生活自理技能培训的方法:
1)目标分解;
2)能力测评;
3)使用塑造法教授单元行为;
4)使用连环法教会孩子独立完成整个活动;
5)视觉教学的运用。
4、自立技能
自闭症人士管理身边的事物、家务、生活、学习或工作所需要的能力。即能否不依赖外界的提示或干预,独立完成活动。
自立技能的培训原则:
1)一对一情境中在有辅助的情况下做出正确反应;
2)一对一情境中在无辅助的情况下做出正确反应;
3)在有陪伴无辅助的情况下独立完成一个活动;
4)在无陪伴无辅助的情况下独立完成一个活动;
5)在无辅助无陪伴的情况下独立完成一系列的活动。
无论是普通教育还是特殊教育,我们追求的目标都是为了孩子自立,为了孩子和家长分离,孩子离开了家长,也能够很好地生活与学习。
5、每日适量运动
生命在于运动,自闭症人士需要适量的粗大运动与精细活动。运动促进身体动作协调性的发展,消耗体能,避免因精力过剩出现挑战性行为。
运动能力包括:
1)粗大运动技能;
2)精细技能;
3)手眼协调能力;
4)个别化的活动;
5)运动器械的选择与使用。
给孩子安排的粗大运动和精细活动,一定要符合他的生理年龄和当前发展水平。
6、沟通技能
有效沟通的能力,强调自闭症人士具备生活中必要的交流手段的程度和方式。例如:听从简单指示;传达需求信息;回答出家庭住址和电话号码等。
沟通≠说话!沟通技能理解能力、表达能力、与人互动的能力。沟通方式有很多,比如肢体、口语,无论什么方式,有效最重要。
7、社交技能
对社交规则的理解与遵从,决定了自闭症人士在社会中生活的能力。例如:叫他之后有回应;参与集体活动;不做不合乎社会伦理准则的事情等。
技能训练建议:
1)训练孩子跟随指令的能力,让孩子理解他和别人有关系,对指令必须做出反应;
2)训练社交性目光对视能力,注意赋予社会性;
3)行为要得当,尤其是在公共场合;
4)在一对一训练中习得了技能,立刻泛化在小组和集体环境中。
8、情绪管理
自闭症孩子情绪波动的常见原因有:活动突然转变;生活单调无聊,用发脾气的方式获得别人关注;打发时间;环境不适(比如太嘈杂或夏天太热)。
情绪管理能力的培训:
1)增强孩子的预见能力,提高他对事物变化的接受和适应能力,减少情绪问题的发生;
2)每日的活动要丰富多彩、有规律及可预见适合孩子的特点与能力水平(个别化);
3)视觉教学的运用;
4)安静区的设置;
5)情绪的指导与排解。
9、性教育
开展性教育的建议:
1)性教育越早开始越好;
2)避免孩子与他人发生不正确的身体接触。如:不要让别人触摸/不触摸别人的隐私部位;
3)防止受到性侵害。如:从小培养孩子的自我保护能力,理解哪些身体部位是除了父母和医生之外,任何人都不能触碰的;教会孩子当受到侵犯的时候,要学会大声呼叫,奋力反抗,及时地告诉照料者;
4)防止孩子在公共场合玩弄自己的生殖器。如:从小给孩子做好生殖器的卫生护理工作,避免孩子因为身体不舒服而养成刺激生殖器的习惯;孩子进入青春期后,让他明白在哪里、什么时间可以出现自我刺激行为;
5)关于性与性行为。如:综合全面的性教育课程,沟通技巧的训练,决策技巧的训练,回答孩子关于性、性行为与恋爱关系的问题,与孩子讨论性、性行为与人际关系的问题,教授孩子避孕的方法,预防性传播疾病。
6)自我护理能力的培训。如:身体清洁及护理,女生月经来潮之前学习如何、何时更换卫生巾。
10、社会融入
社会融合,始终贯穿于自闭症孩子干预的重要环节。
社会生活的适应及融入,强调自闭症人士对社会生活规则的理解与遵守,在不同的社交场合中能表现出适宜的言行,能被普通人群接纳。
比如,正确使用社会生活的辅助设施、接受一般化的社会服务。只有不断在真实的社会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孩子才能更好地融入社会。如果把孩子关在家里,他永远都会被关在家里。
家长的目标是,让孩子成为一个“好养”、“好带”、能够融入社会生活的“社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