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是孤独症儿童生活时间最长的环境,也是干预最天然的环境。而在家庭干预中,家长们或多或少都会遇到一些困惑,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实操过程中最常见的几个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让家庭干预更有效,让爱的陪伴更科学。
“如果能规避这8大误区,居家干预效果必将事半功倍”
误区一:没有提前准备强化物
●误区:教给孩子的都做对了,但家长还在准备强化物,孩子等不及就产生新的问题行为,这时候再去给强化物,就会强化问题行为。
●正确做法:每天都要使用偏好评量,重新确定潜在的强化物。可以给孩子提供各种物品/活动让孩子选择,看孩子会对哪些物品/活动产生兴趣。
在家庭训练中,偏向于选择在中短期就可以获得的强化物,如:食物、玩具、物件、活动、游戏、感觉刺激等,而不倾向于使用远期获得的强化物,如:外出游玩、价格高的玩具等。所以我们要对孩子喜欢物品的信息进行筛选,把能够在训练中使用的强化物筛选出来。
误区二:孩子状态不佳就发指令
●误区:不观察孩子的状态,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心不在焉,眼神飘忽等情况下就发指令,这样会造成错误反应或猜想反应,猜想容易进一步造成辅助依赖。
●正确做法:在发指令前确认小朋友的动机,无动机不教学,关注他的活动兴趣,确保他的注意力集中在我们这里。等孩子有注意力了再发指令。
误区三:孩子玩耍时发指令或做仿说
●误区:当孩子还在玩玩具,家长就下达指令,这样孩子是没有动机去完成任务的,对家长的指令没有反应,或者强化过多错误反应。可能会让孩子以为在进行提要求“我还要玩”。
●正确做法:先把强化物收走,再进行仿说。可以在玩玩具的时候练习呼名反应或者提要求。
误区四:目标过难
●误区:家长给孩子练习一些没学过的课题,当训练难度超出孩子的能力范围,孩子不理解,孩子就会出现逃避训练、一训练就哭闹等情况, 有些情况下,还会造成刻板行为。
●正确做法:多与老师沟通,了解孩子课堂学习情况,根据孩子的能力水平合理设置家庭训练目标。从目前新达到的能力开始由浅入深地设计和实施社交互动游戏和活动。
误区五:辅助不及时
●误区:当孩子出现错误或困难时,没有及时给孩子提供必要的辅助。这样孩子会一直重复同样的错误,非常不利于学习,还会造成错误连锁,也会产生问题行为。
●正确做法:辅助要及时,孩子错了就要立刻重新发指令去辅助。比如:我们让孩子拍手,孩子反应是摸头,那我们下次给指令时,要同时带着孩子做拍手的动作,而不是孩子都摸头了才辅助。这时候给了强化,孩子不知道是因为做了摸头还是拍手得到的强化。并注意辅助撤除,避免辅助依赖。
误区六:反应标准不明确
●误区:反应标准不明确是指当孩子一直做不对就降低标准,发生问题行为就降低标准,这样会造成孩子的能力退步。
●正确做法:家长要记住并且坚持反应标准。如果孩子没达到规定的反应标准,就不给奖励,并且在辅助完成后,换一个简单一点的课题学习。
误区七:反馈单一,赞美单一
●误区:对孩子赞美只有“你真棒”“你真厉害”,这样孩子容易枯燥。语言的输入较少,不利于社会性赞美和强化物的搭配。
●正确做法:可以再重复一下孩子做对的内容,如“很厉害,这是苹果”(命名),“很棒,你拍手了”(一步指令)。
误区八:给孩子独立反应的机会
●误区:完全不给孩子独立反应的机会,孩子一点自己尝试的机会都没有。这样会造成孩子辅助依赖,缺少主动性,学习速度缓慢。
●正确做法:如果孩子在提示下能够正确表达要求,这时候我们可以等一等,让孩子在没有提示下再说一次,给他独立反应的机会。
例如孩子想要恐龙,我们给予口语提示:
家长说:“给我恐龙”,孩子听到提示后,立即仿说:“给我恐龙”。这时家长可以停一停,等待孩子再说一次“给我恐龙”,然后把玩具给孩子。
以上就是我们今天给大家分享的内容,希望看到这篇文章的家长,在家庭干预时能够避免踩到这8个雷区!让孩子们在家里也能更高效学习,而不是适得其反,帮了倒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