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知识库

学会ABC行为分析法,处理问题行为不再难

2023-12-20



问题行为,是谱系儿童怎么也绕不过去的话题。老师们在和家长沟通时经常会听到家长问到:

老师!我们家孩子总哭闹怎么办?

老师!我们家孩子总爱发脾气怎么办?

老师,我家孩子总搞破坏怎么办?

老师!我们家孩子总打人怎么办!

老师!……


以上这些情况总结起来都是问题行为,但是面对谱系儿童的问题行为,老师也不可能就立马药到病除,而是需要时间和一个干预的过程!那么什么是问题行为呢?针对问题行为应该如何干预?




什么是问题行为?

问题行为指的是那些影响自身发展,家庭生活以及人际关系的非社会预期性的行为。问题行为从不同方面可以概括为:


1.该行为对儿童本身或他人有危害性

2.高频发生的行为

3.容易发生负面评论的行为

4.由于过去的强化历史塑造出的不良行为,俗话说就是“惯的臭毛病”

5.严重的刻板行为

6.通过行为干预可能成功的行为


满足以上条件的行为就属于问题行为了,孩子存在问题行为是需要及时进行干预的。在干预时,我们要考虑这个行为背后代表的什么含义,也就是前因和结果,接下来我们就详细解析ABC行为分析。




ABC行为分析


在这里,小编跟大家分享ABC行为分析方法,给大家提供一个解决儿童行为问题的思路。


ABC行为分析方法认为,只有了解儿童问题行为发生的真实原因,才能真正地做到解决问题。以下是对ABC行为分析方法的解析及举例。


行为的前环境

指的是大环境因素,它发生在引发行为的导火索(即行为前因)之前,对儿童的情绪和行为有持续的影响效果,但不直接导致问题行为的出现。换句话说,由于环境因素的影响,问题行为出现的可能性更大,但不代表问题行为一定会发生。


A行为前因

行为前因即行为的直接导火索,它一般发生在行为的前一分钟。包括出现在环境中的人、物品、事件,他人发出的声音刺激,某种指令或要求,某些活动顺序,温度、光线噪音等。


B行为

受主观支配产生物理上的移动,一定要是可观察、可测量的。


C行为结果

行为结果指的是,在儿童的行为发生后接收到的环境的相应反应。例如得到食物、玩具、注意力等,他人的接触、表扬、批评、安慰等,移除不喜欢的任务、要求、注意等( 逃避),减少/增加厌恶/喜爱的内在刺激。


举个例子:小明路过便利店,和妈妈说要买糖,妈妈不给买,小明哭闹打滚,妈妈无奈,给小明买了糖。

对案例中小明来说进行ABC行为分析如下:



对妈妈来说进行ABC行为分析如下:


如何干预问题行为



1.非后效增强NCR

NCR作为前事干预策略之一,对于问题行为的干预是比较有效的。


例如:孩子打同伴的问题行为是因为想要获取老师的关注,那么在使用非后效增强(NCR)时,老师每隔5分钟,就给这个孩子一些注意力(语言夸奖,摸摸头)。那么孩子已经得到了老师频繁的注意力,就不会再去打同伴了,因为已经得到想要的注意力了。


2.改变环境

在面对孩子的问题行为时要考虑环境因素的影响。就好比有的孩子对声音比较敏感,我们选择的环境要安静一点的地方;有的孩子对温度比较敏感,我们在选择环境的时候就格外关注一下温度。


3.寻找替代行为

就是为孩子的问题行为寻找一个替代行为,然后通过强化替代行为的方式,来减少问题行为的发生。


比如说,孩子喜欢用大声尖叫来吸引妈妈的注意力,为了减少孩子的这种行为,妈妈决定使用DRA,也就是当孩子尖叫时,妈妈会忽略他,不给他回应;


而当孩子通过叫“妈妈”或者其他合理行为来吸引大人注意时,妈妈会给予孩子关注,并热情地回应他。在这个例子中,“叫妈妈”和其他合理的求关注行为都是尖叫的替代行为。



4.不相容行为

就是强化与孩子问题行为不相容的替代行为。


例如,妈妈想让孩子练习安坐,每次孩子离开座位,妈妈就会忽略他,不给他强化。但是当孩子一直坐在座位上时,妈妈就会给孩子他最喜欢的零食或者玩具作为强化。


孩子“坐下”和“离开座位”的这两种行为是不相容的,没法同时存在。随着时间的推移,妈妈只奖励孩子好好安坐的行为,就会逐渐降低孩子离开座位这种行为的发生率。


5.其他行为

只要孩子在特定的一段时间里,没有出现问题行为,那我们就给予强化,这就是DRO的使用原理。


在使用DRO的过程中,强化物的给予与问题行为是否发生有着紧密的联系。比如说,孩子在3分钟内没有大声尖叫,那我们就可以给孩子强化。


大家在使用DRO时要记住,“特定的一段时间”到底有多久我们要提前设计好,不能随心所欲看孩子能坚持多久不出现问题行为,也不能非要等到自己满意才给孩子强化,否则孩子心里可不像我们会想那么多弯弯绕绕,肯定没耐心一直等下去。


6.低比率行为

对于孩子表现出的不一定需要完全消除但确实需要减少的行为,这种干预方式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例如,孩子在读绘本的时候要去好多回厕所,他去厕所的频率已经影响到了读绘本活动的正常进行,我们只是想减少孩子去厕所的次数,并不是想让孩子再也不去厕所,那么DRL就可以派上用场了。


刚开始,孩子读30分钟绘本要去8次厕所,为了降低孩子去厕所的频率,我们可以跟他提前约定好:如果在30分钟内只去3次厕所,那么读完绘本后就可以玩会儿小汽车。



要是孩子能做到,那我们就及时强化他;要是孩子没做到,那我们就不给予他强化。

慢慢地,孩子就会意识到“我减少去厕所的次数,就可以玩我最爱的小汽车”,那么他读绘本时总是要去厕所的行为也会越来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