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专栏

星空智程五周年·专业赋能--郭延庆教授走进星空智程

2025-11-14


郭延庆教授
专题讲座+个案研讨
名医走进星空智程



前言

时光荏苒,星空智程已陪伴特殊儿童及其家庭走过五个春秋。为感恩一路相伴,助力更多家庭破解干预难题,我们特邀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郭延庆教授,在中心五周年之际开展专题讲座与个案研讨活动,以专业力量赋能成长之路。


Part.01 孤独症谱系障碍的科学认知


郭教授自本次讲座主题为《孤独症谱系障碍临床表现与干预要点》,讲座的第一个核心是通过四对关键概念的辩证分析,帮助老师和家长跳出干预误区,抓住孤独症干预的本质。

01  发展落后VS发展偏离

首先是发展落后与发展偏离的辨析,孤独症的本质并非单纯的智力或发展落后,而是兴趣与能力发展轨迹的偏离,80%的孤独症儿童存在能力发展不均衡的情况,比如有的孩子语言能力正常但社交兴趣缺失、存在刻板行为,这类 “偏离” 与普通的发展落后不同,干预重点应是 “矫正发展轨迹” 而非 “加速追赶进度”。同时,诊断过程中还需注意,高功能不典型的孤独症儿童,容易因诊室有限的空间和时间难以准确识别,需要在更多场景、更长时间内观察才能判断,部分孩子甚至需要多次诊断才能确定是否属于谱系,即便后续复诊 “摘帽”,也不能完全放弃干预。


02  病因导向VS功能导向

其次是病因导向与功能导向的对比,当前市场上存在不少聚焦孤独症病因的假说,如疫苗假说、重金属中毒假说、创伤假说等,基于这些假说的干预手段大多缺乏循证依据,治疗效果有限。而功能导向的干预,通过 ABC 行为分析制定个体化策略,能即时改善孩子的生活质量,帮助孩子提升自理、社交等关键能力,因此现阶段应坚持以功能导向为核心,避免家长陷入 “寻找病因” 的误区。


03  效率VS快乐

关于效率与快乐的平衡,我们需根据孩子的学习阶段调整策略。在新技能学习期,应侧重效率,帮助孩子快速建立基础技能;当技能进入熟练与泛化期,则需增加快乐的占比,让孩子在轻松的氛围中巩固技能。很多家长误以为 “时间堆积就能出效果”,但如果缺乏技巧、过度高压,反而会让孩子出现更多逃避行为,因此提升老师的互动技巧、帮助老师学会抓住孩子注意力,是实现效率与快乐平衡的关键,需要通过专项培训强化老师这方面的能力。


04  当下需要VS终生需要

在当下需要与终生需要的规划上,郭教授提出了全生命周期的干预重点。幼儿期(2-6 岁)应优先培养基础沟通能力和行为管理能力,解决当下最紧迫的需求;学龄期(7-12 岁)重点转向学业技能与社交适应;青少年期(13-18 岁)聚焦职业探索与独立生活能力;成年期(18 岁以上)则需提供就业支持与社区融合帮助。老师们在学习中领悟,很多家长容易过度关注孩子的认知学习,比如会背多少首诗、认识多少数字,却忽视了自理(如刷牙、如厕)、情绪管理、休闲技能等对孩子终身发展更重要的能力,后续需要加强对家长的理念宣导,引导家长关注孩子能力的全面提升。


Part.02  孤独症谱系障碍教育干预之纲领


郭延庆教授在孤独症谱系障碍教育干预领域提出的 “12345” 纲领,是对干预核心逻辑、方法与目标的高度凝练,既扎根经典教育理念与临床实践,又贴合孤独症儿童的发展特点,为家长和从业者提供了清晰可依的行动框架。


01  一个视角转变与一个根本

干预的核心始终围绕行为展开,最终目标是帮助孤独症儿童适应生活和社会。干预需以减少问题行为、培养建设性能力为导向,根据孩子的现有水平制定具体目标,逐步训练各项技能,而不是脱离实际的泛泛干预。行为能力的培养不仅要实现“从无到有、从少到多”,更要让孩子能在合适的场景中灵活运用和合理控制这些行为,才能真正提升社会适应能力。

改善孤独症谱系障碍,首先要转变视角,不是我们如何改变孩子,而是孩子如何回应环境和互动。干预的终极目标不是矫正“异常”,而是帮助孩子适应生活和社会。而适应,取决于行为能力的培养。行为能力不会凭空出现,它需要行为机会和持续练习。孩子的目标行为通常不是靠期待就能自然产生的,而是通过辅助让行为“从无到有”,再通过强化让行为“从少到多”。这就需要家长掌握几项核心技术:偏好物评估(强化物选择)、辅助教学策略、行为塑造与差别强化,以及问题行为的功能分析。只有熟练运用这些技术,才能有效推动孩子的行为发展,最终实现社会适应。


02  获得行为能力的两个条件

行为技能的产生离不开两个关键条件,就是机会与练习,就像 “卖油翁”“庖丁解牛” 的典故一样,只有通过密集且合适的练习,孩子才能真正掌握技能,这也要求干预中需做好数据记录与目标适配,避免无效训练。


03  行为的三个基础

孤独症儿童要优先完备生存能力、助人能力以及情绪管理能力这三个终生需求的行为能力。生存能力涵盖自理、自立等核心技能,实现对他人注意力与精力的逐步解放。助人能力是希望孩子能对周围求助信号保持敏感,能以实际行为及时回应,融入社交与生活场景。情绪管理能力则是要避免孩子以自伤、攻击、破坏等行为表达情绪或挫折,做到适时、适度管理自身情绪。


04  四大能力拓展领域

干预需在基础能力之上,全面拓展孩子的综合素养,包括学业和认知技能、生存和生命技能、社会规则与社交技能、职业和专业技能。这四大领域相互关联、贯穿终身,幼儿期侧重基础认知与社交萌芽,学龄期强化学业与社会适应,青少年期探索职业与独立生活技能,成年期聚焦就业与社区融合,确保孩子在不同阶段都能获得适配的能力支撑,为从自理走向自立、独立奠定基础。


05  五大终身必备能力

孤独症儿童走向正常化离不开五类核心能力,分别是自理、自立、独立的生存技能,基础认知能力,爱好与兴趣,情绪的自我管理能力,以及助人能力。这五大能力是适应社会的关键,培养这些能力需遵循 “现在的训练必包含未来的需求,未来的目标必在今天得以练习” 的ALSO理念,注重长期积累与全面发展。




Part.03 个案研讨实践


在专题讲座结束后,星空智程的教师团队、康复师、医生及家长共同参与了个案研讨会。会议围绕在校评估结果、现有课程设置及后续干预方案展开深入讨论。郭延庆教授结合每个孩子的特点,给出了针对性专业建议,为家长和老师明确了方向。


01  个案一

个案一的小朋友在语言表达上难以连贯描述,多以短句、词语为主,例如能说出 “羊圈破了,羊跑了”,但无法完整描述事件过程;短时记忆力尚可,但对当天事情回忆不完整;在幼儿园存在刻板走神、多步指令听从性差的问题。目前课程已涵盖基础语言训练、观察力与注意力培养,以及简单游戏互动,下一步计划重点强化语言连贯性与记忆回忆能力,提升集体环境中的指令遵从度。

郭教授建议语言描述方面,可先明确游戏目标,从 “打手游戏” 这类孩子已能独立参与的活动入手,先教孩子命名游戏 “要玩打手游戏了”,再介绍规则、完整示范,将关键环节拍照作为线索,引导孩子按流程描述;记忆回忆方面,重点培养时间、事物、场合的命名能力,多与孩子共同参与有意义的事,用照片作为关键线索辅助回忆,同时老师需提前准备精炼的语言 “剧本”,帮助孩子掌握表达逻辑;集体适应方面,建议先进入幼儿园了解具体任务背景,在家中开展竞争性训练,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以提升效率,同步加强传统幼儿园场景的适应性练习。


02  个案二

个案二为轻度孤独症(边缘偏下水平),合并注意力缺陷与多动;孩子活跃度高,对人有兴趣但社交互动呈单向性,自我中心的偏离导致社交启动过多成为问题行为;一对一高关注度环境下表现良好,但集体课几乎不参与,精细能力有待提升;存在拍手等重复行为,视频聊天易跑偏,看书时间过长可能影响其他能力发展,现有课程以个训课、社交启蒙为主,下一步计划增加小组课与精细动作训练。


郭延庆教授建议:社交与集体适应方面,优先开展小组课,逐步培养集体参与意识,而非单纯依赖一对一教学;行为管理上,采用DRI干预拍手行为,个训课中重点培养安静做事的能力,教会孩子用合适的方式打发空闲时间,不必局限于感兴趣的事;能力拓展方面,在老师指导下针对性练习视频聊天的话题聚焦能力,增加精细动作训练内容,同时平衡看书时间与其他能力发展,避免单一活动过度占用干预资源。


03  个案三

个案三基本认知尚可,但精熟项目未能实现预期泛化效果,真正的精熟程度不足;对周围人有观察、有兴趣且能命名,但维持时间短;有效率的学习存在困难,不习惯用指物表达,缺乏 “指” 的概念,不理解他人指物的含义,存在机械重复他人话语的情况;智力受限,虽能大范围跟随集体活动,但实际参与度较低,放空时间较多,现有课程围绕基础认知、社交观察、语言理解展开,下一步计划优化训练技术,提升技能泛化与主动参与能力。


郭延庆教授建议:技能培养上,先找到与孩子有效率互动的对象,采用传统个训方式,聚焦精熟技能的泛化训练,确保掌握的技能能在不同场景中运用;语言与沟通方面,重点区分 “指” 的相关指令,帮助孩子理解他人指物的含义,减少机械重复,培养主动表达意识;评估与干预结合,选择合适的评估工具,针对性提升基础学习能力,减少放空时间,通过游戏指南等趣味形式提高孩子的学习参与度。


04  个案四

个案四VB评估120-140分,障碍程度10-20,转衔评分60以上,整体干预效果良好,但进步速度趋于平缓;存在过敏食物限制,家长关心蛋白质补充问题;语言上语调单一、丰富度不足,主动语言较少,清晰度有待提升;磨牙情况明显,幼儿园参与度与指令执行情况需进一步改善,现有课程已涵盖社交互动、语言训练、融合预备,下一步计划聚焦融合适应与语言质量提升。


郭延庆教授建议:融合与居家干预方面,干预的核心是推进融合过程,居家环境不要给孩子设置过多门槛,避免预设孩子的行为,可通过 “爱我你就抱抱我” 等互动游戏建立正确的亲子互动模式;语言优化上,重点增加主动语言与语言丰富度,针对性练习语言清晰度,改善语调单一的问题;饮食与健康方面,磨牙情况可暂不考虑过敏因素,蛋白质补充可选择孩子不过敏的替代食材;融合适应上,即便干预效果良好,仍需持续关注幼儿园的参与度与指令执行情况,确保孩子在自然环境中稳步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