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专栏

家长沙龙专业分享——生活中常见的语言操作

2025-09-02


导语 | DAOYU

在自闭症儿童的语言干预中,ABA的核心理论ABC模式是科学有效的干预方式。今天,我们就来详细解析这一模式,并教家长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它来提升孩子的语言沟通能力。


01  什么是ABC模型?

ABC模型,是行为分析里的基础框架,把孩子每个语言行为,拆成 前因(A)、行为(B)、结果(C) 三个关键环节:

A(前因):行为发生前的 “导火索”,像时间、地点、人物、正在进行的活动等环境刺激,都是引发孩子行为的 “前奏”。

B(行为):要重点观察记录的核心,不管是孩子说的话(语言沟通),还是手势、表情(非语言沟通),都属于这一环。

C(结果):行为发生后,环境的变化,比如他人的反应、孩子有没有得到物品 / 活动,会决定这个行为 “会不会再出现”。


简单说,就是弄清楚 “什么情况让孩子有了这个行为,行为发生后又有哪些反馈”,理解这套逻辑,干预就能更科学精准。



02  生活中常见的语言操作

想要有效提升自闭症孩子的沟通能力,家长首先需要理解语言教学的四大核心操作技能:听者反应、提要求、命名和对话。它们像四块基石,共同构筑起孩子从理解到表达、从基础需求表达到复杂社交对话的完整沟通路径。掌握这四大技能的训练要领,意味着我们能够将日常互动转化为科学干预,让孩子在自然情境中循序渐进地解锁沟通力。接下来,我们将详细拆解每一项技能的核心要点与实操方法。

听者技能


听者技能训练的重点是帮助孩子理解并执行指令,这是所有语言能力的基础。家长需要特别注意辨别孩子是否真正理解,因为习惯性反应可能会带来误导。孩子面对不同的人时,听者技能的表现会有差异,这与C(后果)密切相关。同样,环境因素也会显著影响听者技能的展现。


ABC分析示例:

A(前因):妈妈拿出孩子喜欢吃的苹果

B(行为):妈妈说 “拿苹果”

C(结果):孩子拿到苹果后,立刻得到表扬 / 小奖励


训练要点:
1. 指令要清晰明确,避免模糊表达,说清楚 “要孩子做什么”;
2.及时强化正确反应,建立正向联结,强化 “指令 - 行动 - 奖励” 的联结;
3.逐步增加指令复杂度,从单一指令到多步指令,比如“单一指令”拿苹果 过渡到 “多步指令”先拿苹果,再放到盘子里。


命名


命名能力要求孩子能够正确识别并说出人、事、物的名称。


ABC分析示例:

A(前因):孩子看到苹果图片

B(行为):孩子说出 “苹果”

C(结果):立刻得到肯定(比如妈妈开心回应 “对啦!这就是苹果~” )


训练方法:
1.从孩子感兴趣的东西开始练练习,比如喜欢汽车就先命名汽车;
2.使用多感官输入强化记忆,比如摸苹果毛茸茸的表皮,闻闻香味,强化记忆;
3.在生活中自然情境中进行命名练习,比如逛超市时,让孩子命名 “苹果、香蕉” 。




提要求


提要求是最具功能性的语言操作,直接满足孩子的需求。


ABC分析示例:

A(前因):孩子想吃饼干但够不到

B(行为):孩子说"饼干"或使用图片交换

C(结果):立即获得一小块饼干


关键策略:

1.创造沟通动机,让孩子"需要"沟通,比如故意把饼干放高,让孩子得开口要;

2.区别提要求与回答问题,选择不是提要求,比如“你要饼干吗?” 是问答,孩子主动说 “要饼干” 才是提要求;

3.注重功能而非形式,接受任何有效沟通方式。


对话


对话能力是语言运用的最高层次,需要理解语境并做出恰当回应。


ABC分析示例:

A(前因):妈妈问 “今天在幼儿园玩了什么呀?”

B(行为):孩子回答 “玩了积木”

C(结果):妈妈接着问 “搭了什么造型呀?” ,延续对话


训练方法:

1.从简单问答开始,逐步增加对话回合;

2.利用视觉提示支持对话维持,比如画个 “幼儿园活动” 视觉导图,帮孩子回忆内容;

3.在自然情境中练习,比如吃饭时聊 “喜欢吃什么菜” ,散步时聊 “看到了什么花”


在谱系儿童语言干预的漫漫长路上,ABA应用行为分析是我们探索沟通密码的方式,但真正的宝藏,藏在日复一日的观察、调整与陪伴里。当我们读懂孩子行为里的前因,用前因创造机会、用回应强化勇气,那些 “不说话” 的沉默,终会被 “我想和你交流” 的渴望打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