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干预是自闭症孩子康复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在美国和一些发达国家,几乎所有的康复机构都会把家庭培训纳入到训练范围之内。
所以学习干预方法,在孩子的黄金干预期给孩子更好的干预,对星爸星妈来说是件大事儿!
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就有点骨感了。
很多家长会觉得“力不从心”,不知道怎么做,不知道孩子为什么在机构愿意配合老师,在家却不愿意配合家长,不知道为什么家庭干预那么久,效果却不尽如人意。
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下在家庭干预中可以和孩子形成良好互动的小技巧。
此图可以帮助你的孩子通过和你一起玩耍,建立共同关注和学习。
想要在家庭干预中形成良性互动,首先家长需要通过关注孩子、转变沟通方式来创造互动机会,再抓住这些宝贵机会来扩展孩子新的技能。
本期内容主要向大家讲解形成良性互动的基础之一:关注孩子。
关注孩子有两大关键点:跟随、模仿。
这里先分享一个建立互动的万能公式:
关注——等待——回应
好的互动需要时间。
比如你想训练孩子眼睛对视,你需要关注到孩子,这时他可能是到处看,避免和你眼睛对视。你需要等待,当你等到孩子看你一眼时,这就是互动的开始!
这时家长要给出回应,给他奖励或者夸奖来强化孩子的行为。
经过我们的实践证明:慢慢地他看人的次数和时间就会增加。
同理此公式也可应用到和孩子的其他互动。
01
跟随孩子
- 避免问题和命令
尤其在初期,一定要避免问题和命令。
比如:跟孩子说“把球拿起来”“你要这样做...”等等
- 和小朋友面对面
这样有更多可能进行眼神接触、方便后期的模仿教学。
如果实在无法面对面,可以利用镜子,这样也可以间接的和孩子进行眼神接触以及互动
- 需要一定的灵活度和敏感度
这个家长做起来有难度,需要关注孩子的小变化,抓住孩子瞬间做的好的行为。
比如一个眼神触碰,需要抓住这个瞬间,强化这个行为。
- 让小朋友主导活动
跟随孩子的行为和想法。
如果家长觉得孩子需要学的东西,可能孩子会比较排斥,孩子会觉得自己是被动接受,没有主动权。
所以我们需要给孩子选择,让他们主导活动。
在活动过程中,当小朋友做出可能伤害自己的举动时,一定要及时制止。
当有一些不恰当的行为,比如扔东西等,可以教孩子替代行为:既满足他想要扔的想法,又不至于造成破坏,比如把扔积木换成扔气球。
- 加入小朋友的活动
以孩子兴趣为切入点,可以加入一些感觉和触觉上的互动,比如有的孩子很喜欢玩压力球,一开始,以孩子的玩法为主导,后期可以加入一些教学内容,比如两个手指捏等。
- 对孩子的行为有反应
孩子好的行为、坏的行为,家长都要有明确的反应,以此来让孩子明确的知道这个行为的对错。
家长最好能够通过手势、身体的姿势或者其他暗示,明白孩子的需求。
比如当你坐在孩子对面,孩子正在玩小汽车,当他的小汽车突然朝向你,或者孩子向你靠近时,这时候孩子就是释放:你可以加入的信号了,你需要抓住这些瞬间,主动加入孩子的游戏中。
- 明确的规则
对设置的规则始终如一,家校一致。
比如说孩子的一个问题行为,在学校通过干预这个行为开始降低了,但是如果做不到家校一致,那小朋友在家里的问题行为一定会增长!
所以需要老师和家长沟通,在家里家长也要做到干预孩子的问题行为。
互动公式应用:
一开始孩子自己在玩,家长和孩子面对面,等待互动机会,当孩子眼神看向家长时,这就是互动机会来了,家长可以趁机递给孩子球,加入他的游戏中,形成互动。
02
模仿孩子
- 模仿孩子表情、姿势、动作、语音和语调
模仿最好的时机就是你的孩子没有和玩具玩的时候,孩子会比较容易关注到你。
- 只模仿正向行为
比如孩子扔玩具这种行为,就不要模仿。但是可以保留扔的动作,教给孩子替代行为。
- 模仿孩子玩玩具的方法
最好是有两个相同的东西,比如教孩子打开伞,一开始可以通过模仿孩子,获得孩子的关注,然后慢慢开始教孩子打开伞的方法。
互动公式应用:
爸爸和孩子面对面的玩车,爸爸模仿孩子玩车的行为,爸爸要注意寻找眼神接触,姿势,或者声音的暗示。当小朋友看向爸爸时,爸爸给予强化:一个微笑或者夸奖。然后继续一起玩车,形成良性互动。
重点!
抓住瞬间机会,有意识的训练孩子
比如孩子要苹果,他说的是单字。如果我们希望的是他说的是一句话,我们需要一个等待期,不要立马给它,等等他,看他会不会变换方式,或者教给他这句话:“我要苹果”
孩子的干预效果很大一部分取决于家长对孩子的耐心和引导,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尝试着使用这些互动技巧。并且家长要积极学习,不断总结经验,优化干预方式,这样孩子才能取得更佳的干预效果。
如果各位家长在家庭干预中遇到问题,也欢迎留言告诉我们,我们将精选问题,邀请专业老师为您解答,帮助您和您的孩子更好地进步。